買到賺到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

民進黨完全執政邁入第二個歲首,掌握立法院大都行將屆滿兩年,於由我們軌制並沒有期中選舉的設計,過去這兩年的浮現與檢視,更應當猶如期選舉一般重要,但是大大都的民調卻疏忽了立法院曩昔一年來的表現,民眾也習於關注在朝者與首長的小我施展闡發上。
而監視國會頗具規模的「公民監視國會同盟」,值此重要的時刻,也僅在年關發布了民眾線上票選的立法院十大新聞與年度代表字「怒」,對於一年來立法院的運作與紛擾,輕描淡寫,不痛不癢。但事實上,2017年的立法院並非一團和藹的一年,雖然劇烈衝突、暴力杯葛的排場減少,但立法議事的爭議與風浪,生怕不在曩昔之下。
- 共創雙「瑩」,任務必達的強勢多數
根據「國度政策研究基金會」12月22日公布的民調,有52.2%受訪者認為,民進黨掌握立法院多數後,立法院更偏向多半暴力,僅24.9%認為議事更有用率。對於民進黨同時把握行政權及立法權,56.3%認為造成當局獨斷獨行,23.9%認為有助提高當局效能。
民進黨立法強勢,民眾感觸感染,絕非空穴來風。國民黨在朝八年出了一個「半分忠」,民進黨在朝短短不到兩年,行政立法就共創「雙瑩」。一個是勞基法初審的「一分瑩」(陳瑩),另外一個則是處置前瞻特別條例初審的「二十瑩」(邱議瑩)。若是半分忠可以讓人不服,那民進黨的立院「雙瑩」只能說「青出於藍」。
涉及舉債9000億的前瞻出格條例,不管各界有多少質疑,在委員會初審時,只花了20分鐘唸曩昔就完成。為了趕在賴揆上任前清空戰場,連下「三道金牌」,硬是要在7、八月間,加開三次臨時會審議闖關。7月5日第一次姑且會前瞻特別條例三讀經由過程,任憑公聽會與各界質疑聲浪四起,成效幾乎隻字未改,只將8年8000億改成兩次4年4000億,把立委與民眾當做「朝秦暮楚」的山公。
隨後,行政院火速將前瞻希奇預算預算書送立法院,在7月13日立馬召開第二次一時會審議,要立委在不到一週的時候內看完300多頁的預算書,並限制在一週內必需完成審議,送協商冷凍一個月後,第三次一時又即刻在8月18召開。國民雖然提出上萬件的提案試圖延緩,然則院長卻繞過「立法院議事劃定規矩」不消,援用位階極低的內政部「會議規範」,以「一事不貳議」的「奇妙」體式格局強行處置。這議事程序上的嚴重瑕疵,褫奪了在野黨使用正當法式表達定見與杯葛議事的路子,不但讓少數的聲音更難發聲,更逼使在野黨往後必需採取更劇烈或體系體例外的體式格局進行抗爭,為國會衝突埋下更多不肯定的因子。
應用且自會強勢經由過程爭議法案,蔡政府其實已食髓知味。除行使臨事會強行經由過程「前瞻希奇條例」與「出格預算」外,早在2016年的7月,完全執政後兩個月,就率先利用此模式,乃至掉臂及議事人員是不是過勞,而採「赓續電表決」,強勢通過了「政黨及其附隨組織欠妥獲得財產處置懲罰條例」,為清理國民黨,跨出超高效率的一大步;更為貫徹總統意志,顯現任務必達的決心。
暫時會本應處理急迫性的議案,明顯「政治性」的考量在民進黨政府眼中最為優先,而應該完成卻遲遲未完成的常態性工作,則不斷延宕。例如2017年的國營事業總預算,本應在2016年末前審議完成,但直到2017年11月21才完成三讀,構成年都幾近過完,預算才經由過程畸形惡性輪回。
- 總統閣揆伸手,幾回再三被打臉的「國會自立」
2016歲尾強勢經由過程的「勞基法」則是另外一顯例。為了趕在2017年1月1日前生效,先有委員會「一分瑩」的速「審」,匆促立法的了局導致當局與勞資三方皆輸,實施不到一年,馬上面臨再次翻修的命運。但新修法卻又引爆與勞團間更大的衝突。立法院此時的腳色,已無法反應民意、監視執政;國會沒有立場,只是徹徹底底、不寒而栗地貫徹行政部分提出的方案。
非論是「小綠」的時代氣力,以及民進黨內對峙與勞團站在一起的「異端」林淑芬委員,應當更深入體會到「黨意」凌駕「民意」,「國會自立」幾回再三被打臉的慘況。
只要蔡總命令要通過的法案,公聽會、委員會初審等立法法式都只是過場,這些法式的目的是進展廣納更多的聲音,讓各方謀求可能的妥協,但現在只要總統或行政院長拍板,幾乎難以更動;乃至為了搶時候,連過場都嫌麻煩,在沒有協商共識的情形下將法案跳過委員會專業審查,直接「逕付二讀」。
以勞基法為例,林內閣的版本不是沒有爭議,但立法院不肯,也無法改變,直到閣揆改換才有機遇從頭修法。但賴揆新的修法版本一樣沒有太多調劑的空間,在朝黨立委一樣只能勇往直前。一年前立法院為此已經當了一次橡皮钤記,一年後難道還要再繼續重演一次?比及民怨反彈,再修法?仍是必然得等到換新閣揆,才能再修一次?
與民生相關的法案與預算已經如斯,就更遑論具有高度政治意涵的法案,對於「非我族類」的公教年改方案與國民黨的「黨產條例」與「促轉條例」,下手更是絕不手軟。
- 激活「公投法」與「促轉條例」,向深綠取暖
比較破例的就是「公投法」修法,由於國民黨不肯再當煞車皮,早在一年前就在民進黨主導的委員會完成初審,但是囿於各方的壓力,自己卻「留中不發」,自踩剎車。直到所謂「人格者」林義雄再次策動絕食施壓,加上蔡總統民調低靡不振,亟需深綠送暖,民進黨才從速把冰凍一年的「公投法」與「促轉條例」「激活」,完成三讀。
「公投法」固然拆了鳥籠,但放出的卻還是被「閹割」過的鳥,涉及主權、國號、領土、修憲等議題,均遭破除,這也顯示在野時期喊得儘管很高聲(或騙很大),在朝後也不敵國際壓力的實際。
而「黨產條例」經由過程後的「促轉條例」更是雞肋。已有可以「先斬後奏」國民黨的「上方寶劍」在手,其實也不太需要「轉型公理」這塊招牌點綴門面。要不是民調太低,深綠勒索必需在國際人權日前經由過程(12月10日),這兩部功令生怕還會再冰一陣子。
- 沒有在朝者願意鞭策國會改革
2016年,民意給了民進黨第一次國會過半的大都與周全在朝的機遇,期待全新的政治景象形象。但兩年過去了,立法院的施展闡發是不是真如蔡總統競選前所畫下的誇姣圖象那般,大多半民眾恐怕已心知肚明。
民進黨上台前,將國會鼎新的阻礙,通通推給了在朝的國民黨,可是立法院在這兩年,除開放協商直播與新增國會頻道增添立法的透明度外,其他改造仍一事無成,原地踏步。立法院功能與權柄的強化,意味對行政權制衡能力的增強。在野的民進黨當然高聲嚷嚷,但在朝後的民進黨,卻一樣變得安靜。
現任蘇院長與前任的王院長,就像站在天秤的兩個極端。立法院的自主性,也跟著從天秤的一端,移往別的一端。王院長事事強和諧諧,經由過程協商,可讓議案毫無窮期的追求共鳴;蘇院長則是不畏衝突,也不太在乎共鳴是不是構成,該表決就表決。
王院長時期在爭議法案的處置上,確切不若蘇院長的果決而有用率。有趣的是,王院長固然沒有退出政黨,但對於黨意,未必任務必達;蘇院長儘管退出政黨,貫徹黨意卻顯著「成效卓著」。蘇院長的效力,換來立法院更偏向多數暴力的批評;而王院長的圓融,也曾遭來法案延宕不決的非議。
當初標榜著「國會自立」的蘇院長與民進黨,對於此刻立法院是不是自主?是不是不受總統或行政院批示?生怕講不出口了!至於「國會改革」的推動,生怕也得比及民進黨目睹即將下野時,才會再「老調重彈」!

___________
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對於這個社會巨細事有話想說?迎接各界好手來發聲!用文字表達你的概念。投稿去—–>https://goo.gl/iy5TCA
文章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3%80%90yahoo%E8%AB%96%E5%A3%87%EF%BC%8F%E9%BB%8E%E5%AE%B6%E7%B6%AD%E3%80產品介紹